很久之前,我在还没有改名叫人人网的校内网上咨询一位中文系的师兄——到底该怎么样读书?如何做才能产生实在的效果?他的答案我已经忘记了,因为当时他其实并没有真的告诉我怎么读书,而是又回到了那些关于读书的大道理。
在我的大学时代,学校确实开设了一些论文写作课,还有一些在课名里带着“批判性思维”的字样。但是并没有哪一门课真的教过我们怎么阅读,怎么做才是真正的批判性思考。好像老师们在讲授之前已经默认了我们是会阅读、会思考的人,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学会研究和论文写作了。
那个时候的豆友中间也有一股暗流:大家都在默默比拼自己读书的速度和数量。既然读书是一件好事,那阅读肯定是越多越好,越快越好。我在注册了豆瓣之后不久便加入了这一潮流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努力标记着自己(略略)读过的书,并很快把里面的内容遗忘。
这样的挣扎一直持续到我读博。在面对博士论文的泥淖时,我不得不认真思考读书方法的问题。毕竟,面对成百上千的论文、著作和其他各式文献,如果没有系统的方法加以整理,那就要陷入到读了忘、忘了读的永恒循环里了。
最后我找到的破解方法也很简单——至少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做读书笔记。有效的阅读需要以简洁的评述作结,一方面用自己的话总结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评估,思考后续的对话和延伸可以如何展开。
一开始,我的笔记往往写得很长,每每遇见好的观点和论述,便不由自主地陷入到寻章摘句的诱惑之中。在花了三个月写完《寰宇主义与自由地理》这本书的笔记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必须改变做法,不然将永远也没办法毕业。
后来的读书笔记我尽量做得精简凝练。首先从一个总结段开始,概述作者的核心观点和我自己的主要看法。然后再用几段话分别总结论文的理论脉络、研究方法和经验分析过程,在每一段的后面加上自己的批注,让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也停留在读书笔记的页面,这样才能在写作时真正起到提示的作用。如果真的遇到特别相关且有深度的论述段落,与其全部摘抄在读书笔记里,不如直接记下页码和位置,以索引的方式方便后续查阅。
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正是一个索引的过程,除了篇章内部的这些句子和段落之外,还有文献彼此之间的联系需要去把握。我们可以在每一篇论文里看到作者十分倚重的文献,这就需要我们去文章末尾的参考文献列表中加以识别,作为进一步阅读的对象。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每一篇文献的后续延展,如何被更新的文献加以引用和讨论,如此方能更好地理解文献脉络的演进历程。为此,我们就需要时常去类似谷歌学术这样的地方查找文献的引用情况,把索引的功夫往下游拓展。
这些看起来像是常识的东西,花了我将近十年的时间去探索。甚至现在也许依然还有很多人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不停地遇到挫折和挑战,损伤着阅读的兴趣,怀疑着阅读的能力。
而之所以想把这些写下来,是因为我发现如何阅读正是英国大学的地理系在新生入学之后讲授的第一课。他们没有新生辅导员或名义上的新生导师,没有形形色色的讲座换积分,而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带领一个小组的学生,从最基本的阅读常识入手,一步步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如何思考、如何写作。
这个小组的活动从一篇最新的文献开始,老师们会提前布置阅读,提供逐步深入的详细指引,要求学生写作简短的笔记,回应理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层面的若干问题,并带着笔记和问题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在逐步的深入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被要求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而且被鼓励对这些观点加以评述乃至批评,理解它们的局限性。与此同时,索引也是阅读的重要环节,他们会被鼓励去寻找自己最关心的文献脉络,通过文章内部的引用逐步向上下游扩展,用自己的头脑去自主生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和网络。
这样的学术训练没有停留在假大空的论说之中,而是真切地把批判性思考和阅读的能力落实在一步一步的具体行动里。由此出发,学生不仅能理解学术知识生产的过程,而且也能慢慢把自己纳入到这个生产过程之中。反观我们的大学教育,存在问题的似乎不仅仅是没有教学生如何阅读,更是批判性思考的整体缺位。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基本不再抬头,对除了成绩(和保研)之外的事情不再在意,除了怒其不争之外,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背后存在的那些结构性的问题?我们也许暂时还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从好的阅读和有反思的读书笔记开始,鼓励大家去阅读、去感受、去思考、去评估。成为一个愿意阅读和能够写自己所思所想的人,何尝不是一种主体性的复苏?
Share this:
Click to share on X (Opens in new window)
X
Click to share on Facebook (Opens in new window)
Like Loading…